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。文化界人士以笔为刃专业股票配资网,投身抗日洪流。1938年3月27日,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组织下,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(简称“文协”)在武汉江汉区汉口总商会大楼成立,标志着中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,成为抗战时期文化抗战的中流砥柱。
多方合力:竖起文化大团结旗帜
全面抗战爆发后,平津、京沪失守,大批文艺工作者撤退至武汉。南京沦陷后,武汉成为战时首都,这座城市迅速汇聚了从东北、平津、沪宁等沦陷区逃亡而来的近千名作家、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。面对日军暴行,文艺界深感分散力量有限,“团结”成为文艺界在危亡时刻的共同心声。
1937年底,戏剧家阳翰笙遵照周恩来关于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嘱托,启动文协筹备工作,历经近三个月筹备,1938年3月27日,文协在汉口总商会礼堂正式成立。
1938年3月27日,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总商会礼堂召开成立大会,图为与会文艺界人士合影
展开剩余81%大会的盛况载入了中国抗战文化史。大会推举蔡元培、罗曼・罗兰等13人为名誉主席团成员,郭沫若、茅盾、老舍等45人为理事,周恩来等为名誉理事。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,老舍接过了总务部主任的重任,主持文协日常工作。他的办公地点先是借用汉口总商会旁永康里42号的中国文艺社房屋,后迁至永康里20号,与中国文艺社合租办公。虽然条件简陋,但这里成了文艺界团结抗战的指挥中枢。
永康里20号
永康里42号
文协的宗旨旗帜鲜明——“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,完成中华民族的解放,建设中华民族革命的文艺,并保障作家权益”,短短数语,彰显了文艺界团结抗日的坚定决心。
作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继“左联”后最广泛的文艺界大联合,文协迅速在各地建立数十个分会及通讯处,文艺各领域统一战线团体、地区性或全国性组织等数以百计,形成空前团结的抗日文化力量。老舍等无党派人士也因时代洪流投身其中,他废寝忘食推动文协筹备,感慨“联合起来定能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”,文协成为党领导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成果,是爱国文艺家团结抗战的大本营。
笔墨作刃:抗战文艺的繁荣
文协成立后,以“文章下乡,文章入伍”为核心口号,推动文艺界深入参与现实斗争。文协多次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赴各地战场慰问,鼓励文艺工作者下乡、入伍,缩短文艺与群众的距离,有效动员民众抗敌。这一战略举措掀起抗战文艺创作高潮,出现了郁达夫的前线通讯《平汉陇海津浦的一带》、鲁彦的小说《炮火下的孩子》、阳翰笙的剧本《天国春秋》等代表性作品,这些作品体裁丰富多样,涵盖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剧本、漫画等,如同投向敌寇的匕首,又如照亮前路的火炬,在民众中引发强烈共鸣。
图为1938年5月4日《抗战文艺》第一卷第一号
会刊《抗战文艺》的创办,为抗战文艺搭建了重要阵地。1938年5月4日,《抗战文艺》在武汉创刊,直至1946年5月终刊,历时8年出版72期,成为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唯一文艺刊物,在开展抗日文艺活动、培养青年作家等方面作用显著。各分会也创办了如昆明《文化岗位》、成都《通俗文艺》等刊物,共同助力抗战文艺繁荣,这些刊物如同星星之火,在全国燃起抗战文艺的燎原之势。武汉作为抗战文艺的开拓基地,见证了众多作家的创作辉煌,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印记。
武汉博物馆正在展出的《抗战文艺》保卫大武汉专号
市民在武汉博物馆参观“文协”的成立
文协的视野不仅局限于国内,更积极向世界传递中国抗战的声音。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际舆论封锁,文协设立国际宣传委员会,聘请林语堂、谢寿康等人为驻外代表,多次向世界文化界发布宣言和公开信。这些文件以翔实的事实揭露日军的侵华罪行,讲述中国人民“誓死不屈、血战到底”的决心,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。罗曼・罗兰、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纷纷响应,通过文章、演讲等形式声援中国抗战。文协的国际宣传,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抗战不仅是民族自卫,更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援。
薪火相传:旧址的时代延续
岁月流转,文协的故事从未被遗忘,其历史见证与精神遗产在时光中愈发厚重。文协成立大会旧址——汉口总商会大楼,如今已成为承载这段历史的重要载体,见证了文化界团结御侮的历程。这座西式古典主义建筑气派庄严,砖石柱梁间镌刻着文化人的爱国情怀。1993年,它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;2014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2019年,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这里不仅是建筑遗存,更是鲜活的历史教材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它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、抗战文化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
从旧址左转步行数十米,便是永康里——老舍等文协总务部人员当年的办公地和住所,如今已成为“街头博物馆”。墙上密密麻麻的史料讲述着老舍与同仁们的故事:他们在狭小的房间里开会、写作,用幽默化解艰苦——老舍曾调侃自己“斯文扫地”的中山装是“多年老夫妻”,这种乐观背后是对文化抗战的执着。许多市民驻足于此,在文字间触摸那段峥嵘岁月。
文协精神蕴含的团结协作、勇于抗争、创新发展等红色基因,在新时代仍具强大生命力。团结协作打破派系界限,成为共克时艰的典范;勇于抗争体现不畏强敌的民族气节,激励后人直面挑战;创新发展推动文艺形式突破,为当代文艺繁荣提供借鉴。
如今,文协旧址作为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(武汉市总商会)的办公地,延续着“团结协作、服务社会”的初心;永康里街头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载体,让青少年在参观中感悟历史、厚植情怀。这里的每一块砖石、每一段文字,都在诉说着“笔墨铸剑、文心报国”的故事,提醒着我们:文化不仅是精神家园,更是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。
87年前,先辈们用笔墨铸就文化丰碑;87年后,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更需铭记这段历史。当中国人团结起来,便能迸发出撼动山河的力量;当文艺扎根民族土壤,便能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。让我们铭记这段笔墨铸剑的历史,传承文协红色精神,以团结协作凝聚力量,以勇于抗争坚守初心,以创新发展开辟未来,让文协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来源:江汉之声专业股票配资网
发布于:湖北省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